新闻中心

+

战争前中国的海外聚享游贸易

发布时间 : 2022-07-10 15:22:32

  只要提到清朝,提到战争,人们就会联想到一个词——“闭关锁国”,清朝被亿万人口诛笔伐,甚至上了小学作文题目。正是因为所谓的闭关锁国,所谓的“片帆不准下海”,中国在人类浩浩荡荡的历史进步中落后了,中国因此被打了,陷入了所谓的万劫不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于是,后人免不得为清朝哀叹,为中国哀叹,并以此反复告诫后人。但历史上,清朝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朝廷么?真是一个对外一无所知的“天朝”么?清朝是否存在海上贸易,它的规模有多大,是主动还是被动?透过本专题,能否略微探寻到“战争”爆发的某些原因?

  提到清朝的海上贸易,就绕不过一个词:闭关锁国。这个分外沉重的词,是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头的巨石,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如果满清没有闭关锁国,如何如何……”何谓“闭关锁国”?在东亚,闭关锁国的国家绝不仅清朝,就在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甚至比清廷更早的就搞了锁国令。那么这道锁国令执行的如何,对日本造成何种影响?【详细】

  公元1757年,清乾隆皇帝下令将所有对外贸易关税的征收,归于广州海关一处,限制外国商船在中国的贸易地点。此后,清廷又连续下发若干文件,严格规范外国商船贸易。就在这一年,仅苏州港就有千艘海船出港,清朝的海上贸易呈蒸蒸日上之势。乾隆皇帝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才发布那道命令?

  从清顺治年间开始,为对抗台湾郑氏等反清势力,清廷开始实行“迁界禁海”,对沿海各省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但这道命令从初见成效后,就有地方和中央官员不断上书欲解除禁海。为此,清廷内部支持禁海派与反对禁海派展开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清廷在康熙二十三年解除了禁海。

  乾隆皇帝下令限制外国商船的贸易港口,但这道命令的对象是外国商船,甚至说,仅仅是针对了来自欧洲、美洲的西洋人商船,不要说是中国人,便是来自日本、东南亚等国的商船,都不在这个限制之列。即使在乾隆皇帝严格规范海上贸易的时刻,中国商船也没停止出海贸易,与日本相比,这算锁国么?

  聚享游

  在天津,洪任辉通过行贿手段将一纸诉状送到直隶总督的手中,并由后者转呈乾隆皇帝御览。洪任辉在诉状中控告粤海关官员贪污及刁难洋商,希望清政府改变外贸制度。抱有侥幸心理的洪任辉还幻想这一招会收到奇效,但他大错特错了。乾隆皇帝看了他的诉状后,勃然大怒。他认为洪任辉不听浙江地方官的劝告,擅自赴天津告状,有辱天朝的尊严。【详细】

  关于清朝的运输,尤其是南北运输,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漕运,是内河航道。没错,靠内河水系的运输,清朝每年消化6000万石的粮食运输量。人们从未注意到的,清朝每年利用海上贸易,所交易的粮食竟达到了2050万石之巨。不仅如此,清中期苏松地区所生产的4500万匹布,大部是经上海出海,分向南北两个方向销售出去。清朝沿海贸易,不容小觑。【详细】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历史悠久,虽然在清朝厉行禁海的二十余年中,双方贸易萎缩下来,但是当禁海令被废止后,这条航线迅速繁忙起来。解除禁海令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抵达日本的清朝商船就有85艘,到康熙二十七年,跃升为193艘,以后逐步稳定下来,平均每年41.4艘。

  随着禁海令的解除,清朝商人主动向外拓展贸易航道,这种行为完全不受1757年一口贸易禁令的限制,比如,在仅仅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后,驶往东南亚的帆船就有295艘。日本只允许荷兰商人和中国商人入港交易,比占据巴德维亚的荷兰更具备地理优势的中国,很快成为东亚的贸易枢纽。

  根据1840年以前一百多年的海关关税定额数字记录,这一百多年间,清朝四大海关的关税基本是呈上涨趋势,尤其是承担了对外贸易大宗的粤海关,从康熙年间的4万余两白银,暴涨到道光年间的定额近90万两,实收150万两之巨。如此巨额关税收入,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清朝对外贸易的繁盛?

  中国商人不受所谓“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之限,可从四海关出海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从福建、浙江、江苏沿海港口出海贸易的商船仍是不少。道光十年(1830)从广东的潮州、海南,福建的厦门,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上海、苏州等地驶往日本、菲律宾群岛、马六甲群岛、新加坡、马来亚半岛、暹罗、安南、柬埔寨等地贸易的中国船只达到222艘。【详细】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山东、河北、辽宁的港口“轻舟”贩运也十分活跃。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开放给中外商人进行贸易的大大小小的港口计有100多处。【详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后,驶往东南亚的帆船共295艘,总吨位85200吨。道光十一年(1831),到南洋各国贸易的商船达275艘,吨位在120吨至900吨之间,平均为300吨。【详细】

  说广州是针对欧美的独口通商的口岸,这实际并不准确。作为海关粤海关,它确实承揽了全部对欧美贸易征税的任务,但,早在遥远的张家口,因为对俄国贸易的免税,每三年还有一次规模甚大的中俄贸易。这种贸易方式和地点,恰恰说明清朝当时并非闭关锁国,甚至在与西方的联系上,除去来自海上的联络,还保有一条来之不易的陆路商道。【详细】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传统硬通货,茶叶盒丝绸一向是占据大宗,它们的价值非常高昂,无论是日本、俄国、英国、东南亚诸国,都需要手中最值钱的东西来交换。日本拿出的是真金白银,东南亚诸国用的是所有他们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象牙、香料、棉花乃至。有些来自欧美的海商拿不出趁手的货物,于是空船只装银元或者银锭来中国,装满后再回程。【详细】

  聚享游

  为扭转出超的地位,英国人将输入中国,时间是十八世纪中期。虽然取得一定成效,距离目的还差得远。当时间进入十九世纪后,随着机械大工业的逐步普及,英国生产出了极为低廉的棉布,并用这种海量的机械制成品打入中国市场,一举替代,成为对华贸易最大宗,紧随其后的是棉花,二者每年的贸易量达到600余万元。贩子们一转身,又变回了温情脉脉的合法商人,再不利用简单初加工产品争夺市场。这种变化是机械大工业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改变。不过,这些源源不绝的机械制成品,能否成功打入中国这个庞大的农业社会国家,占据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还是个未知数。【详细】

  当时西方学者对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了两个方面的认定:一是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具有闭关性,二是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排外性。而正是这种对外国人的排斥性决定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闭关自守性。西方学术界的这种观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被我国学术界所接受并认同。【详细】

  向中国推销工业品的产业资本家,经营中英印贸易的商业资本家,从事欧亚航运的商船资本家,在英国内外市场上进行活动的银行资本家群起鼓噪,一致叫喊中国贸易不自由”。【详细】

  即使是清朝海关在征收其他的杂税时,也存在着本国商人重于外商的情况。如粤海关在对船料征加耗银时,规定外国商船不另加征,而本国商船则要加征10%的耗银。【详细】

  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观念;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政策和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理念的不同,导致中外商人在清朝海外贸易政策待遇上的差异。【详细】

  随着清朝海上贸易的繁盛,一大批海商迅速发家致富,甚至成为海商世家,他们或多或少的控制若干条海船,有自己的商行,家产以千万论,就比如广州怡和行的吴浩官的财产价值2600万元,同文行的潘启官从其父手中继承了超过2000万元的遗产,在1860年时财产超过1亿法郎。在当时的世界上,相信吴浩官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亿万富翁之一。【详细】

  据时人的记载,清代海上贸易不仅出现作为中介机构的“牙行”。牙行之间出于竞争,将各自的服务做的越来越具人情味,越来越趋于完备。一条海船入港后,海商只消在牙行高卧,自有牙行的中介将从报关、缴税、卸货,乃至找到买家谈妥价钱等事宜办妥,如此服务周到,即便现代社会也看不到。

  虽然在禁海问题上有些反复,但清廷总的方向还是开放海禁。只是,对于海船的管理,清廷表现出相当的负责态度,订立了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无论船户还是海商,从中做手脚的机会都大大减少。不仅如此,出于保护海船和商人的目的,一向对民间武力极为仇视的清廷,甚至允许海船上装有炮位!

  清政府制定和实行这套管理制度,具有历史的正当性。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证明,所谓完全的“自由贸易”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发展海外贸易上,均有权规定实行什么样的管理制度。中国清政府当时对海外贸易所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并没有越出一个主权国家的权利和范围。

  粤海关作为官僚体系的一部分,并不参与贸易,具体贸易之事由官商负责。这种制度的出现并不完全是政府设计的结果,民间贸易在海禁松动的情况下有所恢复,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包揽贸易的组织。【详细】

  清政府开禁后的贸易制度具有历史上朝贡贸易体制的特点,也继承了官商的传统:官僚政府和外国商人以官商为媒介进行贸易。官商,既是官员,又是商人。不可否认,以其为贸易桥梁是吸纳商人为大一统的政府效力的一种制度创新。它满足了商人的经济发展要求。【详细】

  为了保证国家税收,“保商”制度进一步演化为“承商”制度,在保商之后,还有一个行商作为承商,防止漏税。这个制度使得行商屡有倒闭,外商也受到盘剥。嘉庆十八年(1813年),制度进一步演化为总商制度。【详细】

  事实证明,清朝并非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清朝的原罪并非什么闭关,也非锁国,它的最大“罪恶”,就是对自己的海关和贸易管理太行之有效,让许多英国的新晋工业资本家不舒服,让英国的船主们不舒服。面对一个庞大的老大帝国,这些海上冒险家无法、也不敢,像对付殖民地土邦一样,耀武扬威的打开对方的海关,进入到想象中的广阔市场,去推销刚刚从机械上生产下来的棉布或其他产品。于是这群疯子想到了战争,鼓动政府与清帝国作战,帮助他们打开中国的国门,打开中国这个市场。但是,当一场名曰“”实则并非为了的战争结束后,后续的发展真如这些冒险家所愿么?敬请期待《碎片•晚清经济系列之二:战争后的中国半殖民地经济》

×
全国服务热线 : 088192819082